当前位置:首页> 项目进展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援科特迪瓦格格杜垦区第十一期技术援助项目助力科实现水稻发展战略
 

2024年4月7日,《人民日报》对援科特迪瓦格格杜垦区第十一期技术援助项目进行报道,标题为《中国农业专家助力科特迪瓦水稻种植业现代化转型,当地农户表示‘我们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格格杜垦区自1997年第一期技术援助项目实施以来,经十一期中国专家组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科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该系列项目由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辽宁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执行,旨在通过派出中方农业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指导垦区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维护,培训科方人员,助力科实现水稻发展战略。


希姆波莱·塞尼是水稻新品种种植示范户。上世纪90年代,由于家里人口多、食物匮乏,塞尼离开家乡来到格格杜垦区,靠租种田地为生。他说,那时候,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下来,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日常开销。1997年,塞尼报名参加中国援助专家举办的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和实践,熟练掌握了新的水稻种植技术。到水稻成熟收割后,塞尼的收成超过了其他农户,仅当年收入就翻了一番。现在塞尼种植水稻的年收入能达到300万西非法郎(1元人民币约合84西非法郎)。面对记者采访,塞尼把稻种捧在手心,对记者表示:“这些种子像黄金一样珍贵,我要努力把这些‘致富的种子’种植好。”

据第十一期项目专家组组长郭长友介绍,在中国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垦区水稻品种不断优化,品质越来越好。目前已经在科完成了4个新品种的认证工作,其中C 26稻种每公顷年产量在7吨左右,已经在科全国推广,CB1为黑米品种,填补了当地市场空白。截至2023年底,中国专家组已累计向科方提供水稻种子超过4.5万公斤,垦区水稻产量已由原来的平均每公顷2.5吨提升至4吨,部分示范户的年产量可以达到5吨以上。垦区种植户的平均年收入达到150万西非法郎。


多年来,中国专家通过新稻培育与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农机示范与培训、垦区水利设施管理等方式,帮助垦区种植户提升稻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传统水稻种植业向高产量、高收益、可持续、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水稻种植业方向转型,为助力科方实现“2025年大米自给自足,2030年大米出口”的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在线视频
意见建议

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